-
50+部委 500+省市政府部门 日均新注册企业数50%+ 会议数增长100% 百万级日活用户数翻50番 业务流量增长5000% …… 这组初看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字 在2020年春天 却因一款共同的产品 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而紧密相连 这便是来自华为云WeLink的“神秘力量”。特殊时期,无论远程办公,视频会议,还是云端问诊,网络课堂,它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开工首日,WeLink更承载了19万华为人召开4万场视频会议、1万场跨国会议,顺利支持各个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 那么,如此井喷式爆发、并持续几何式增长的业务流量背后,究竟需要怎样高性能、高效率、高负荷、高稳定性的内核技术?不妨跟随小编一起,一起感受华为云WeLink的“硬 …
阅读更多 -
前言 今年是我毕业的第10个年头,半路出家做了前端,title一直是前端,你可以说我很专注,有时候也有些遗憾。一直以来,当别人问起你是做什么的,我说前端或者全栈,别人说:哦,做页面的啊!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前端是个资源型角色,在认知里对业务的理解深度不够,加上通常负责业务领域很广,比较难有积累和沉淀。如果你问一个毕业10年的JAVA老司机,他跟你谈的一定是大流量下的分布式架构,而前端可能还是昨天茶余饭后讨论vue和react,或者是angular谁更强。如何突破,如何提供业务更多价值,前端们一直在苦苦探寻。网上很多文章,给人启发,但每个人面对的环境,负责的业务不同,不一定都适用。结合自己过去几年在阿里云的前端经验,也做个总结。 1.0 …
阅读更多 -
_导语:传统行业转型的过程中,腾讯向来扮演的是数字化助手的角色,腾讯云作为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入口,也已经成为腾讯的“独角兽”业务。_然而伴随着云业务的增长,腾讯内部业务如何上云,对于外界来说一直是个秘密。近日,腾讯自研上云项目负责人周小军首次披露,腾讯如何把内部海量的自研业务搬上云端的故事。以下是他的分享内容。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核心内容有三个: 腾讯自研业务如何从私有云的模式搬迁到公有云; 如何把这些大体量的业务搬到云端; 如何拥抱云原生。 腾讯的业务量非常庞大,社交业务包括QQ和空间的体量有近二十万台服务器,分布在全国三地。要把如此庞大体积的业务搬到云上,可以称之为“把大象搬到云端”。 今天我就分四个方面向大 …
阅读更多 -
千万级大表如何优化,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问题,通常我们的直觉思维都会跳转到拆分或者数据分区,在此我想做一些补充和梳理,想和大家做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总结,也欢迎大家提出建议。 从一开始脑海里开始也是火光四现,到不断的自我批评,后来也参考了一些团队的经验,我整理了下面的大纲内容。 既然要吃透这个问题,我们势必要回到本源,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三部分: “千万级”,“大表”,“优化”, 也分别对应我们在图中标识的 “数据量”,“对象”和“目标”。 我来逐步展开说明一下,从而给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数据量:千万级 千万级其实只是一个感官的数字,就是我们印象中的数据量大。 这里我们需要把这个概念细化,因为随着业务和时间的变化,数据量也会有变化, …
阅读更多 -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很多朋友都有过争论和探讨,这里简单说下我的看法; 云计算是一种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重变革,在这个领域的代表是成立于1999年的salesforce,和2006年发布Amazon Web Service的Amazon,这两家公司已经都有了10年以上的的运营,目前依然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他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根本原因是他们在各自的目标市场领域提供了独特的且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回到题主的问题,既然谈成本,那么就要明确成本究竟是如何构成的,简单的说,一个项目的成本包含了下列3项: 1、一次性投入资金(主要是固定资产投入,包含设备,厂房等等) 2、日常运营费用(人员薪资,水电,设备托管,带宽租赁,设备和软件的维护 …
阅读更多 -
传统行业转型的过程中,腾讯向来扮演的是数字化助手的角色,腾讯云作为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入口,也已经成为腾讯的“独角兽”业务。然而伴随着云业务的增长,腾讯内部业务如何上云,对于外界来说一直是个秘密。近日,腾讯自研上云项目负责人周小军首次披露,腾讯如何把内部海量的自研业务搬上云端的故事。以下是他的分享内容。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核心内容有三个: 腾讯自研业务如何从私有云的模式搬迁到公有云; 如何把这些大体量的业务搬到云端; 如何拥抱云原生。 腾讯的业务量非常庞大,社交业务包括 QQ 和空间的体量有近二十万台服务器,分布在全国三地。要把如此庞大体积的业务搬到云上,可以称之为“把大象搬到云端”。 今天我就分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腾讯自研业 …
阅读更多 -
作者:李丹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78138/answer/77748126 前两天跟一位负责Lead某业务的同事聊天,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大概花了4年多一点的时间,从无到有,让一个非腾讯名义的新业务,有起有伏,最终击败某个强大的行业对手。当中无论是项目组内个人还是公司都投入了极大的资源和支持。然而现在我负责另一个领域的开拓,我不会也再也不可能花4年了。资源必须更有效地配置,这样对身处项目的所有人都有更好的收益。 这4年里面差不多有2年半时间,团队都在积攒势能。说得比较美叫势能,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团队,技术和市场,以及推广都还没成熟,我们还得继续积累和等一个点燃的机会。 阿里非常狠,把 …
阅读更多 -
前言 今年是我毕业的第10个年头,半路出家做了前端,title一直是前端,你可以说我很专注,有时候也有些遗憾。一直以来,当别人问起你是做什么的,我说前端或者全栈,别人说:哦,做页面的啊!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前端是个资源型角色,在认知里对业务的理解深度不够,加上通常负责业务领域很广,比较难有积累和沉淀。如果你问一个毕业10年的JAVA老司机,他跟你谈的一定是大流量下的分布式架构,而前端可能还是昨天茶余饭后讨论vue和react,或者是angular谁更强。如何突破,如何提供业务更多价值,前端们一直在苦苦探寻。网上很多文章,给人启发,但每个人面对的环境,负责的业务不同,不一定都适用。结合自己过去几年在阿里云的前端经验,也做个总结。 1.0 …
阅读更多